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航天日”特别策划|2024,中国航天精彩可期!

央视科教
2024-10-1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伟大征程。2016 年,我国将每年的 4 月 24 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今年 4 月 24 日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航天的“大年”,全年有望实施 100 次左右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将迎来最繁忙的一年。

今年,我国载人航天计划实施 4 次发射,中国空间站将迎来最大规模构型。

今年,探月工程走过了整整 20 年,“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实现。

今年,积极打造商业航天这一发展引擎,首次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商业航天驶入规模化发展“快车道”。

通过任务清单,我们一起看看 2024 年中国航天的“大动作”。



2024 年 1 月 17 日,被人们称为空间站“火箭专列”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直冲霄汉,向中国空间站送出 2024 年的“新年太空大礼包”。

2024 年,我国还将陆续实施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两次载人飞行任务,以及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补给任务。其中,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均由 3 名航天员组成。通过今年的四次发射任务,中国空间站将上演两次在轨“换班”,6 名航天员陆续进驻“太空之家”。

随着“太空之家”装备到位,空间站就要开启常态化运营模式。航天员又会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呢?

“快递小哥”给航天员送了啥? 

这次天舟七号运送的生活物资大约为 2.4 吨,主要包括航天员服装、食品等,除了米饭、面条、各种菜肴,还有饺子。其中,仅新鲜水果就将近 90 公斤。这是因为长期在轨生活,新鲜水果是航天员最欢迎的食品。由于天舟七号装载能力大大提升,这次航天员畅吃新鲜果蔬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航天员都能吃到啥水果? 苹果因营养丰富、汁水少、耐储存、吃起来方便等特点,从众多水果中脱颖而出,加入航天员食谱。除了苹果,橙子、沃柑、酥梨、提子,即食果汁:甘蔗汁、椰汁,也加入了太空食谱。

航天员在太空忙啥呢? 

航天员在“太空出差”期间,就像是太空的农夫,种植着各种实验作物,研究微重力下的神奇现象。神舟十七号乘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 3 名航天员,在轨期间先后开展了 2 次出舱活动,相继完成了平台维护、科学实验、航空医学、天和核心舱太阳翼试验性维修等既定任务;空间站里的“太空菜园”也喜获丰收,两个乘组共同栽培出来的新鲜蔬菜封装后,将会跟随神舟十七号乘组返回地球,培育出新品种。

天舟七号送上去的实验物资有啥不同?随着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天舟七号这次携带了 61 件、总重约 473 公斤的科学载荷,包括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 33 项科学实验,支持航天员持续开展空间实验。在众多实验样品中,细胞实验样品是一位特殊“乘客”,其中一组实验样品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研究太空骨质疏松现象。人在太空中骨质流失会加速,实验通过找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会发生哪些生物信号的改变,找到干预靶点,从而研制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或干预手段。

2024 年,是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 20 年,中国人再次开启了月球探索的新征程。

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对月球的渴望与探索。2004 年 1 月 23 日,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深空探测的新纪元。二十年来,从环绕月球拍照片,到世界首个航天器着陆月球背面,再到成功带回月球“土特产”,我们制定的“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探月工程的起步:嫦娥一号与二号

2007 年,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探月工程的“绕”阶段。嫦娥一号在经过多次变轨后,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取了全月球的高分辨率立体图像,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自己的科学数据。

紧接着,2010 年嫦娥二号的发射,搭载了高清晰度相机,对月球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测。嫦娥二号不仅圆满完成了对月球的探测任务,还前往日地拉格朗日 L2 点,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征程。落月阶段:嫦娥三号与四号的突破

2013 年,嫦娥三号搭载“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在月球表面软着陆,这是中国探月工程“落”阶段的重要一步。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详细的地形地貌探测,并利用雷达探测了月球的地下结构,为我们了解月球的内部构造提供了重要信息。

2018 年,嫦娥四号携带“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成功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嫦娥四号的成功,不仅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也为月球背面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采样返回:嫦娥五号的历史性成就

2020 年,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返回,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嫦娥五号在月球风暴洋区域着陆,完成了自动采样,并将样品带回地球。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月球物质成分的宝贵机会。未来展望:探月工程四期与鹊桥二号

随着探月工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探月任务。探月工程四期的目标是在月球建立基地,并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为此,2024 年 3 月,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它将成为地月间的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并返回地球,而嫦娥七号和八号则将着陆在月球南极,探测水冰资源、月球内部结构,并为构建国际科研站做准备。这些任务的成功将为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带来新的飞跃,并为未来的深空探索奠定基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发射卫星火箭是“国家队”才能干的事儿。2024 年,随着商业航天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之一的商业航天,驶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

“航天+”能提供什么服务? 

在大家的眼中,卫星高悬太空遥不可及,其实,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用卫星“引领”城市规划,用卫星“监测”交通,用卫星“指导” 种田……如今都已成为现实。

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服务已经应用在众多型号的手机中,并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海上搜救、城市治理等行业应用;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在天气预报、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遥感则在国土、精准农业、森林病虫害防治、环境监测等商业应用领域快速崛起。未来,卫星还将更加深远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普通百姓用得起吗?过去,卫星一直是“高端”产品。相比“国家队”,商业航天公司从需求出发,通过市场化运作,成为我国航天力量的重要补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解决了卫星批量生产的问题,让成本和价格大幅下降,发卫星如今变成了“白菜价”。对普通百姓来说,使用卫星的成本更是低到难以想象。全球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有 108 颗卫星在轨,每天可获取近 1000 万平方公里的影像数据,具备全球一张图一年更新 3 次、全国一张图一年更新 9 次的能力。普通人如果想看看家里有什么变化,了解自家的庄稼长势如何,只要登录服务平台,花一元钱就可以获得一张巨大的高清图片。

“坐火箭”就像“坐公交”? 

2024 年,位于海南文昌的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 

2024 年,我国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超 300 个航天器将被送入太空。2024 年 1 月 5 日,快舟一号甲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天目一号星座 15-18 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 2024 年中国航天发射“开门红”,也创造了国内商业卫星星座最快组网纪录。一旦低轨卫星互联网开始运营,在飞机上就可以顺畅上网,户外极限探险再也不需要担心手机没有信号了。而当我们将目光放远,有理由期待,随着商业航天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太空旅行或许将成为常态。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太空旅店就将开业,躺在景观房里就能欣赏美丽的地球啦。


推荐阅读

👉《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场“山河” 天地有万古,诗词话山河


监制/ 田   龙   张   磊主编/ 万山红   蔡   瑛编辑/ 吴文倩(实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央视科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